贵阳市卫校“中高职衔接培养”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的是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它能使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和素养养成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比中高职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效果,梳理出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定位方面。笔者走访很多中职学校发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多为“培养能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维修和营销等工作,具备职业发展基础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通过调研该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则发现,很少有学生能从事电子产品整机的调试,维修只是家用电器方面的小型产品维修,产品检验也是生产线上产品外观检验并找出有瑕疵的产品。很明显,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些过高,而高职院校又常忽略了中职生源的职业基础,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会与中职学校交叉重叠,可见二者对各自的培养目标缺乏沟通。
第二,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课程较多,文化基础课程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践教学,不太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关注学生熟练操作能力,忽视对原理的透彻理解;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关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虽然较强,但综合素质能力却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继续学习的要求。
第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在目前的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中,由于缺乏广泛有效的沟通,中高职院校之间还没有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统一课程标准,使得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甚至脱节,专业技能也没有系统设计和持续提升,如中高职均开设了“电工技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等课程,没有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性。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在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应将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分阶段取得,使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要求既独立又有延续和层次性。但是笔者在走访时却发现,很多中高职院校同时设置了电子设备装接工(中级)或无线电调试工(中级),技能证书重复现象明显。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适应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入手,统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衔接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衔接、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等。其中,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路线应包括专业调研、调研分析、岗位面向、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知识、职业素养需求分析,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设计等步骤。
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应根据调研对该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梳理和归纳,理清中高职岗位提升的路径和关系,然后对学生展开一体化培养,要注意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阶梯区分,在协调发展上有着承上启下继续发展的特点,这样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能促进职业教育主动去适应电子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比如: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组装岗位提升到调试、维修岗位,进一步提升到研发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不断提高。
其次,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架方面,为使专业人才培养既能很好地衔接又能适应不同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笔者提出了构建“技术平台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技术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本专业技术领域通用的知识与技能,相对稳定,为学生奠定职业知识与技能基础;专业方向课程结合技术应用行业领域而设置,培养的是专项技能,相对灵活,可以根据服务的行业岗位技术需求设置或开发。比如: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设置“电工电子、电子测量与维修、电子工艺、智能电子、电子产品装调与设计”5个核心课程模块,实现该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分工与衔接。其中,中职阶段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高职阶段课程包括“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等,高职通过“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与中职的“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衔接,并通过对典型电路的分析、仿真测试等提高电子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既能避免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